以下是含有Foreign Affairs的搜尋結果,共78筆
在文明民主時代,任何一個政黨,不論是執政還是在野,黨派組閣抑或黨首更迭,皆屬再平常不過之事。然而,在台灣,國民黨本次選舉鄭麗文任主席,媒體輿論排山倒海,兩岸同胞情緒拉滿。台灣問題的特殊歷史背景注定其命運多舛。興衰成敗和前途命運,不僅影響台海兩岸,而且涉及大國關係,波及地區安全。鄭麗文11月1日就職期間向2300萬台灣民眾承諾「國民黨絕對會是開創百年兩岸和平、帶領台灣的重要政黨」。全球局勢動蕩不安,地區矛盾疊加質變,台灣民眾論戰色變,前途命運,生死攸關。
近日,華府智庫《蘭德公司》(RAND Corporation)文章《穩定美中競爭關係》(Stabilizing the U.S.-China Rivalry),旨在說明兩強權競爭在所難免,但要避免衝突加劇甚至戰爭風險,同時談到台灣問題,認為華府應給北京「採取漸進式統一」創造「誘因」(incentive),另外對華府建議,明確放棄追求絕對勝利,承認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,接受某種共存模式,以及重建高層可信溝通管道。兩項建議確認兩強競逐必朝向「鬥而不破」,既讓美國總統川普欲打破過去全球化秩序,實踐「常識革命」或「交易外交」,也讓中國大陸欲尋求自身國際地位的提升,建立利於自己生存的秩序。這樣的論述與賴清德政府不與中國大陸對話交流,採取純對抗的策略截然不同。
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今(30日)在南韓釜山與美國總統川普舉行會晤。旅美教授翁履中指出,雖會談未提台灣引發討論,但「不談」本身也是信號。胸腔科醫師蘇一峰質疑,美國有智庫建議要放棄台灣,但台灣政府持續送錢給美國,連晶片產業鏈都送,軍購卻拿不到,是不是最後掏空手段?
《外交事務》(Foreign Affairs)於28日發表專文指出,台海戰爭風險已攀升至「驚人高度」,呼籲即將會晤的美國總統川普、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推動「台海休戰」倡議,透過談判交換關鍵政治保證,以降低衝突爆發的可能性。
2025年10月10日,《Foreign Affairs》刊出由美國政治學者布里默(Maximilian K.Bremer)與葛里耶可(Kelly A.Grieco)共同撰寫的文章〈與中國作戰,快與慢〉(Fighting China,Fast and Slow),引發美國戰略界高度關注。文章指出,若美國與中國大陸在台海爆發衝突,決勝關鍵並非武器性能或兵力數量,而是「戰爭節奏」與「後勤韌性」。布里默與葛里耶可認為,美軍長期以來過度依賴高速、短期的作戰節奏,但面對地理縱深廣大、補給鏈強韌的大陸,這種策略將陷入前所未有的瓶頸。
2025年10月10日,《Foreign Affairs》刊出由美國政治學者布里默(Maximilian K.Bremer)與葛里耶可(Kelly A.Grieco)共同撰寫的文章〈與中國作戰,快與慢〉(Fighting China,Fast and Slow),引發美國戰略界高度關注。文章指出,若美國與中國大陸在台海爆發衝突,決勝關鍵並非武器性能或兵力數量,而是「戰爭節奏」與「後勤韌性」。布里默與葛里耶可認為,美軍長期以來過度依賴高速、短期的作戰節奏,但面對地理縱深廣大、補給鏈強韌的大陸,這種策略將陷入前所未有的瓶頸。
白宮宣布,美國總統川普將於10月30日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,根據外媒報導,可能談及台灣議題。前立委郭正亮預測,應該是明年1月才會談到台灣,川普不會講出支持和平統一,而會說美國樂見希望有可控的、和平解決兩岸的方案之類的,這對賴清德是重大打擊,因為台獨就沒了!
面對中共文攻武嚇,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日前夕接見「台北安全對話」訪團表示,台灣將積極發展不對稱戰力、建構智慧化防禦作戰體系、推動更具競爭力的國防產業,並強化全社會韌性。他強調「以實力守護和平、以合作深化安全」是台灣的目標,將繼續跟各國加強交流合作,促進印太區域民主、和平與繁榮。
國安會副祕書長林飛帆在國慶日前夕發表專文表示,2025年7月台灣舉行全國性漢光與城鎮韌性演習,象徵台灣防衛戰略從「純軍事防禦」轉向「全社會防衛韌性」,目標是讓侵略的代價高到任何敵人都無法承受,以嚇阻侵略者意圖。未來國防支出也將聚焦於非對稱戰力,如沿岸飛彈系統、機動防空系統,以及無人機技術。台灣正加緊整備,為強化自我防衛韌性努力,世界無須懷疑台灣的決心。
外交部長林佳龍訪問波蘭,今晚10點30分將在「華沙安全論壇」發表專題演說,這也是台灣外交部長首次在華沙公開演說。涉外人士表示,論壇官方網站日前已放上資訊,清楚標註「台灣外交部長」。林佳龍將強調台歐文化、科技與民主合作的黃金三角,開啟台歐關係的新格局。
民進黨祕書長徐國勇日前在直播節目提及台灣主權未定論,並稱台灣沒有光復節,引發爭議。徐國勇後來又補充說明,開羅宣言、波茨坦宣言、舊金山和約,以及中日和約,再到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都在講一件事,就是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,台灣跟中國互不隸屬,這才是問題的重點。徐國勇的說法是否也在論述一種「棄台論」,實在值得質疑。
民進黨祕書長徐國勇日前在直播節目提及台灣主權未定論,並稱台灣沒有光復節,引發爭議。徐國勇後來又補充說明,開羅宣言、波茨坦宣言、舊金山和約,以及中日和約,再到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都在講一件事,就是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,台灣跟中國互不隸屬,這才是問題的重點。徐國勇的說法是否也在論述一種「棄台論」,實在值得質疑。
台海局勢持續升溫,外界普遍擔憂北京與台北可能在未來捲入戰爭。根據《外交事務》(Foreign Affairs)12日分析,多數人聚焦於兩種傳統途徑:一是「選擇性戰爭」,即北京在權衡經濟、軍事與政治代價後,主動以武力奪取台灣;二是「必要性戰爭」,若台灣跨越中國大陸認為無法容忍的政治紅線,例如正式宣布獨立,則北京可能不惜代價動武。
美國《外交事務》(Foreign Affairs)期刊18日發表文章,指出雖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3任期以來,實施大動作肅清解放軍高層,引發外界揣測他在軍中失勢。但文中卻認為,此舉反而凸顯他強化軍權,迫使軍隊「能戰、敢戰且為黨而戰」的手段,認為習近平核心擔憂並非政變,而是解放軍能否果決執行戰鬥命令,包括在可能的台海戰爭中對台灣動手。
第2波7位國民黨籍立委的罷免投票即將在本月23日舉行,當天亦同時進行核三重啟公投,對此,前立委郭正亮認為,核三重啟公投可能會通過,因為目前的風向在變,他更透露,行政院原能會正在準備重啟核三的SOP,換句話說,如果公投通過,原能會將會執行。
兩岸對立持續升高,戰爭風險引發全球高度擔憂。繼權威外交雜誌《外交事務》(Foreign Affairs)、《外交政策》(Foreign Policy)相繼將賴清德與陳水扁對比,警告風險後,英國《金融時報》、《經濟學人》亦指出台海局勢已相當危殆。藍委陳菁徽指出,從賴政府執政的一年半以來,兩岸、外交政策可以說是一蹋糊塗,全世界都在警告台灣可能成為下一個戰場。中共當然是最大威脅,我們也要戮力備戰,但台灣竟然完全沒有台海的風險控管能力,整個社會都很緊張不斷討論,我們真的要開戰了嗎?但重點是我們準備好了嗎?
美軍對伊朗福爾多核設施的攻擊計畫,早在2009年設施曝光時就已納入軍事推演,至今已反覆推演、評估超過16年,其規模與複雜度,甚至被軍事專家比擬為「僅次於陸攻台」的戰爭劇本。然而,即便美軍擁有技術與武力優勢,歷任美國總統始終遲遲未敢動手。
美國發出新一輪關稅威脅之際,美元兌主要貨幣匯率大幅走低,市場對美國財政前景疑慮日增。美元指數一度下跌0.7%,創2023年以來最低水準。《外交事務》指出,美元或許會式微,但因缺乏具備同等深度與穩定性的他國貨幣,美元仍是貨幣體系的「獨孤求敗」。